青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法治动力

时间:2023-08-04 21:04:0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资料图片)

迈步新征程,党和国家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日益严峻,如何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建设法治中国?面对时代之问,近日出版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一书给出了系统解答。该书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了方法路径,更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法,国之权衡,时之准绳。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单独成章,充分彰显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彰显了我们党矢志不渝推进法治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

依靠党的领导筑牢法治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谈及党和法的关系时指出,“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所谓“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坚持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于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等各环节上。要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统一起来,把党的建设同人大、政协、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职统一起来,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服务国家治理。

依靠人民参与夯实法治之基。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原则。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筑牢建设法治中国的最坚实基础。因此,要依法保障并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工作,在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过程中,拓宽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群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确保法律制定能充分地体现人民意志。同时,广泛倡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制订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主动参与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推广和落实情况监督,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主人翁意识。

依靠专业人才凝聚法治之智。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由之路,打造数量充足、熟悉国情、素质优良的法治人才队伍,是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性条件。因此,要结合我国发展阶段特征,制定符合发展需求的法治人才培育规划,引导高等院校优化法律学科结构、调整相关课程设置,探索引入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大力培育法律行政、法律顾问、法律教育等领域复合型人才。要量体裁衣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广泛吸引海内外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法治人才。同时,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作用,积极为法治人才搭建见习、实习和学习的优质平台,不断提升法治人才理论素养和实战能力,努力培育更多信念坚定、心怀家国、功底扎实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