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5月5日电 (唐小丽)逆行而上,奋勇担当,“青”尽全力,助力抗疫。疫情当前,上海高校广大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彰显责任担当,在前行中成长,在成长中历练,在历练中收获,让青春在战疫中闪闪发光。

  华东师大学子:留守实验楼50天,饲喂采摘,原来自己这么重要!

  “最初我选择住在实验楼,是因为要录制应聘视频。我的毕业实验已完成,当时正在为找工作做准备,为了制作一段能展现实验环境的应聘视频,我选择留了下来,没想到这一待就是50天!”吴红霞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动物营养与环境健康实验室张美玲教授课题组研三学生,50天来,她和搭档周楠楠在实验楼帮助同学们转运紧急科研用品,饲养和培育实验动植物。

  3月13日,学校通知闭环管理,吴红霞期待着两天以后就可以解除闭环,于是留守实验楼安静地做毕业和求职准备。可她马上就发现“麻烦事”并不少,当时的她更没想到,这场“守候”的任务会这么重、责任这么大、时间这么长!

  首先,是一波又一波科研用品的转运,最紧急的是毕业生同学需要转运电脑,完成毕业论文撰写。那些天,吴红霞和唯一的搭档周楠楠需要不停地往返于一楼和五楼,为同学们打包物品、写好标签……“说实话,那两天真有些令人‘抓狂’。”吴红霞笑道。

  转运物资完成的差不多了,照顾实验动植物的任务接踵而至。实验楼有很多课题组,基本都饲养和培育着实验动植物。因宣布封闭管理的时间在早上,大家都还没有赶到实验室,因此照顾这些小生命的任务就落到吴红霞和周楠楠肩上。

  吴红霞的实验研究对象是鱼类,对其他物种的生活习性和饲养规则并不清楚,所以需要和小动植物的“主人们”经常保持沟通,了解它们的“饮食规律”。“我们也算是学到了不少不同物种的饲养和采样小技巧,慢慢地,也已经形成投喂模式,饲养工作变得有条理起来。”

  上海交大医学院学子:情暖疫线,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

  5月4日,一场来自沪上战疫最前线的《健康中国》战疫系列——五四特辑,在上海交通大学面向广大团员青年播出,6500余人线上同步观看。《健康中国》课程是交大医学院在全国首创的医学生课程思政系列,此次是在校园闭环管理期间,把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交大医学院系统抗击疫情的鲜活素材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学生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积极投身抗击疫情等重大实践。

  201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学博士研究生张海扬在疫情初期便以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加入爱心云托班服务活动,为方舱内的中小学和疫情防控一线的子女就课业辅导、心理健康等开展指导帮扶。随后,张海扬又加入到学院组织的核酸采样志愿服务工作中,在为期总共11天的“出差”中,前往多个街道社区开展核酸采样工作。“没有人生来勇敢,但在最美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情,才能不负青春,青年一代医学生更需要勇毅与担当,在疫情面前不当局外人。”张海扬说。

  3月9日到4月30日,交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外科学博士研究生、“95后”潘文锋参与志愿服务已52天、将近500小时,经历了多条服务“战线”。担任社区守护员,从搬运防疫物资、发放餐食,到维持核酸检测秩序、扫码登记,再到走访楼栋发放抗原自测盒;作为社区宣传员,参与社区志愿者管理、制作每日抗疫小报和宣传小视频,至今已发布十五期;发挥专业特长,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制作《抗疫指南合集》;参与“云帮扶授课”“爱心云托班”等线上陪伴服务,为居家或隔离的抗疫一线人员子女提供“一对一”辅导……

  潘文锋对大家夸赞的“孩子真年轻”感到自豪。他说,“此时正是需要我们青年人出列的时刻,我们就应该站出来,服务人民,共克时艰。”

  东华大学学子:很快解决“小慌乱”,迅速练成“多面手”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请党组织放心,我可以!”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博士研究生党员刘凡茜子说。

  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启动学生宿舍区网格化管理后,刘凡茜子就主动担任了所在宿舍楼的驻楼“管理员”,守护着7层、106间宿舍、271名学生的健康安全。她很快解决了与学生不熟悉,核酸、配饭、统计数据等各项工作的“小慌乱”,逐步摸索出“驻楼管理员+楼长+层长”的小网格线下工作模式和数据统计信息化的高效线上工作模式。

  当刘凡茜子第一次穿上“大白”防护服,一天下来,汗水浸透衣背,让她不由想起每天穿着防护服奔走于校内外的医护人员、师生志愿者,更坚定了自己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信念和自觉,她也在用实际行动感染影响着身边同学。

  此外,刘凡茜子在驻楼期间,还坚持通过视频连线与导师汇报科研和论文进展,争做青年理论尖兵和模范精兵。曾经历“武汉保卫战”,又亲历“上海疫情阻击战”的刘凡茜子,深知疫情当前,传承精神、勇于担当的信念不会改变。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子:课堂上的师生成为现实中的战友

  杏花,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校花。今年春天,美丽的杏花林在校园如期绽放,见证了特殊时期杏林学子的一次又一次“出征”。40名奔赴上海基层成为支援医学检测志愿者、70名支援浦东新区核酸检测志愿者、40名支援医院护理工作的志愿者……从这里出发,课堂上的师生成为了现实中的战友。

  支援浦东新区核酸检测一线的学生党员志愿者贾蒙说:“当跟着老师深入社区‘实战’,在闷热的防护服里,深深体会到医护工作者的不易,更加真实感受到疫情局势的严峻性。作为杏林学子,使命召唤吾必勇!”

  校园静态管理期间,学生党员、退伍大学生、楼层长与校领导、教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共同组成了餐食物资的“接力队伍”。一双双把握生命脉搏的手,在无声的挥汗如雨中,接续传递校园脉搏。

  针灸推拿学院的学生党员李姗泽说:“这可能是因为在发放物资的过程中,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了学校和老师对留校学生的关心。而在发放完成后,一句句辛苦了和谢谢,也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力量和价值。”

  身处24小时不停歇的抗疫一线,临床医学院的院长、老师们从方舱医院、长兴岛、隔离点不间断传来“吃的好么?”“日常防护物资还够么?”的声声关怀。下沉基层后,已经快两个月没和孩子见面的护理学院研究生李心钰的妈妈,在得知学校急需志愿者时,鼓励李心钰主动报名学校核酸检测岗位。这位妈妈说:“谁家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现在国家和人民遇到困难,总得有人出来为社会做事,为国家服务。你的选择是最棒的。我们支持你。”

  无数个“我”组成“我们”,无数个“小家”组成“大家”,当学校、社会经历疫情巨大考验时,青年学子们通过力所能及的行动缓解彼此的紧张焦虑,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增强责任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与担当。  【编辑:孙静波】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